站群导航

海安教育信息网

局直学校

角斜镇

李堡镇

开发区

大公镇

高新区

曲塘镇

雅周镇

南莫镇

白甸镇

墩头镇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关工在线> 详细内容

《家庭教育父母读本》第一讲 家庭教育理论简介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11 12:30:13 浏览次数: 【字体:

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家庭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一个家庭都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立家训、定家规、塑家风,营造文明、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为青少年成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当然,前提是需要进一步厘清家庭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系,发掘传统家庭教育中的优势,探索“家训家风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探索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传统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是单向的,是从上而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我们认为:现代家庭教育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是父母与子女间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家庭教育有直接与间接之分,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实施的互动教育和训练;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环境、家庭气氛、父母言行和子女成长产生的潜移默化和熏陶。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启蒙性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大量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婴儿期、儿童期是青少年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7岁之前,一个人60%左右的心理和智力都基本得到发育,特别是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已形成雏形。因而家庭早期的教育与影响,对一个人道德观念的形成,生活习惯的养成,智力潜能的开发,个性特征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启蒙意义。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得好,他就会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形成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引导得不好,结果便会适得其反。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身心能力如何,将决定儿童日后的成长。

2.连续性

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是一个从出生到离世,连续不断地接受的教育,对人的终生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无论自己承认与否、意识到与否,家庭通过普通生活对人的影响和教育总是存在的。同时,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有意识地充当了教育者,使家庭成员不断受到相互的教育影响。家庭教育对一个人而言是一种连续性的教育。

3.针对性

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往往都是个体的家庭成员,较之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更便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家庭成员朝夕相处,彼此能很全面、很深入地相互了解,因而,父母对子女的思想动向、性格特点、个性发展趋势等能有较为清楚的感知。同样,子女也可对父母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就有助于家庭根据个体特征,选择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时机和教育内容。这样的教育能触及个体的灵魂,收到实在的教育效果。

4.感染性

父母与子女的血亲关系及情感联系具有纯真性、天然性和密切性,使得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喜、怒、哀、乐对其他家庭成员都有很大的感染力量。家庭教育往往通过父母和子女间的互相感应来实现,子女对于父母的某些动作、行为,即使父母不挑明也能心领神会,同样,父母从子女的举手投足中也能猜出其内心活动的八九分。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子女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承袭父母的人格品质和处事方式等,家庭教育的感染性也易于产生较深的教育效果,使受教育者通过自身的内化产生自觉性从而接受教育。

5.丰富性

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各级各类学校那样,开设那么多门类的课程,但是,家庭教育的内容,确实相当广泛、丰富,远远超出学校教育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同时也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人们进入社会之前的“演练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反映到家庭,使家庭生活内容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家庭成员的实践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此外,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的,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家庭生活的内容也就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内容,家庭成员的实践活动过程也常常是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因此,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无所不包的。

6.灵活性

家庭教育不受时间、地点以及形式的局限,无固定的教学大纲和具体的要求,时间随机,内容具体,方法灵活,富有实效。如,发现孩子和其他小孩争抢玩具时,可以对子女进行团结友爱教育;让孩子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可以进行劳动教育;孩子睡前要吃糖,可以进行保护牙齿教育;孩子躺在床上看书,则可以进行用眼卫生教育等。这种灵活性的教育使家庭成员能随时发现一些缺点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出,这对于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等习惯,意义非常重大。

三、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强调“蒙以养正”,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教的好坏,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家教的作用不仅在于保家立业,而且有助于立国安邦。古人常云:“苟家人之居正,则天下之无邪”,“家之正则国之定”,身修家齐,才能国治天下平。可见,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家庭教育的作用与重要性提高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正因如此,我国古代不仅积累了大量家教的经验,而且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家教传统。

1.传统家庭教育的地位

我国自孔子开始就强调“家天下”,即国家是放大的家庭,家庭是缩小的国家。这种家国一体性决定了家庭既是社会基本的经济单位,又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基层行政组织;既是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成员个人意识的中介,又是社会教化的单位。因此古代家庭的这种地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和社会的兴衰。宋代大学者司马光总结了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强调齐家为治国之本,家庭教育搞不好,就无法教好别人。“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民法之也。此所谓治国在齐其家。”也就是说你的言行只有打动自己的家人,使家人效仿,才谈得上影响其他人。再进一步提出治国与治家相通之处,如家长能慈,到社会上便能以慈待人;子弟能孝,到朝廷中便移孝为忠。只要人人能尽忠孝,也就能定天下了。这就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家国一体的传统。

2.传统家庭教育的目的

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途径和手段,也是家庭教育追求的目的。其具体表现为:

(1)教导家人及子弟学会做人,维护家庭和谐。修身养性、正确做人,是古代家庭教育目的的主流。综观历代家训名篇,绝大多数都包含了长辈对少辈如何个人修养、立身处世以及待人接物方面的教导。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的遗嘱中也要求儿子和睦相处;明人高攀龙在《高子遗书家训》中指出教子做人的重要,认为“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

(2)勤奋好学教育。古人认为学习不仅能增长知识,而且可以使人明白事理,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改变人的精神气质。因此,古人在家庭教育中特别重视对子女的勤学教育。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列举了许多古人勤学的例子,“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古人于艰难困苦中立志求学,乃至悬梁刺股,借雪光和萤火虫光读书,锄地带着经书,放牧带着简册。这都是勤奋而志向坚定的楷模)。

(3)勤俭教育。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视对后代进行勤俭教育,希望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后代居安思危的意识和自立的能力,以求得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如司马光专门写有《训俭示康》,教导子弟“成由俭,败由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有德之人同有的品质;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等哲理,要求子弟厉行节俭;朱柏庐在其《治家格言》中也教导后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碗粥饭,当想来之不易;半根丝线,常记织得艰难。意指衣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古人这种勤俭持家的教育理念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4)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古人除了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灌输外,也非常重视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培养。如《礼记·内则》中就提出按照儿童的年龄有计划地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思想。后人继承这一思想,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举止、言谈、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详尽的要求。

3.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中国古代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理论,同时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育原则。

(1)突出慈严相济。在处理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孔子曾提出“为人父,止于慈”的观点。颜之推则明确把“慈”与“严”结合起来,提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如果父母威严而慈爱,那么子女就戒惕谨慎,自然就会孝顺了)。清代学者在处理家庭教育中宽与严的关系上,更强调“教子宜严”。但“严”不是动辄打骂,而是严格要求,“严”不仅包括对子女的严,也包括对家长的严,为父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2)重视以身作则。由于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正如颜之推所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也就是说,同样的一句话,人们总是相信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命令,人们总是听从所敬佩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子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孔子就主张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别人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自身不端正,而要求他人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服从的)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也广泛地使用身教示范的方法。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由于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而我国古代的家训、家书中,古人比较普遍地采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来教育子女,这无形中对子孙起到了一种示范作用。

(3)崇尚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性格和能力发展的不同特点实施教育。梁启超,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学术大家。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教育家。他的子女个个成才,几乎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门三院士,父子九专家”的传奇家族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梁启超家族人才辈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梁启超那科学而独到的教育观。

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中很注意引导孩子们追求知识的兴趣,培养他们好学深思的习惯。他很尊重孩子们的个性和志趣,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并以平等商量的方法设想每个孩子的发展方向。当他得知次女梁思庄并不喜欢他所推荐的生物学专业时,急忙写信说:“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合你的兴趣.你应该自己体察做主,用姐姐哥当顾问,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4)强调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根据子女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我国重视早期教育的优良传统相一致,我国在很早就发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并根据这些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宋代司马光根据《礼记·内则》的记载,还制定了幼儿教育的十年教学安排。《三字经》中教育子女的程序为:“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正是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由经到子再到史的学习过程,为子女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5)注重环境塑造。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古人除了重视选择优越的环境教育子女,还十分注重家庭传统及家风等家庭整体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注重家庭整体环境建设的表现。颜之推就强调:“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放满臭咸鱼的仓库,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我国家庭教育中注重环境塑造的教育方法,在当今仍不失其现实价值。

四、现代家庭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的讲话中,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现代家庭教育秉承家庭教育的传统,以“家风家训建设”为抓手,通过好家训、好家风的积极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1.家训家风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塑造合格主体

家训家风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塑造合格主体,从个体层面奠定人格基础。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分为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但它们之间并非割裂的、独存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如果个人层面缺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基础,就难以在全社会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风尚;如果个人在家庭层面实现自身好家训好家风建设,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实现了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否则,失去人格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则是文化的血脉,家风建设有助于从家庭成员开始培育“爱国、诚信”的道德情操,养成“尚贤、友善”的健全人格。家训家风建设就是要通过塑造国家、社会需要的合格主体,从而将家风向社会风气辐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家训家风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孕育家庭氛围

正因为家训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两者在内容、目的和价值取向上的互通和一致,使得可以通过家训家风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自古以来,我国家训家风倡导的内容大都是崇德明礼、向善向上的,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营造着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为人们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为个体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警惕传统家训家风中的一些“负能量”,剔除不利于新时期建设需要的封建糟粕。“好家训好家风”培育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创新形式,它立足于每个社会成员成长的起点——家庭,通过对家训家风的建设不断引导培育每个家庭成员的精神气质,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氛围。当然,从现实来看,家训家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它的生命力来源于每个家庭成员的身体力行,需要来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3.家训家风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传播途径

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内涵丰富的道德素质教育和价值观培育的内容,是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之一。家训家风建设可通过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形式开展,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方法、途径借鉴。其一,作为传统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家教,本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内容一致,体现了家庭教育向善向上的积极一面,而这种基于家教的方式显然也比一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操作性。其二,家训家风建设路径体现了从个体到家、国、天下的一体性,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显然,这种建设路径蕴含了个体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它需要以自身的修养为前提和基础带动家人,影响社会,以良好的家庭文化、社会文化融入中华民族伟大的家国文化之中,是个体发展与国家进步紧密联系的一条有效传播途径。

总之,家训家风建设切口小、立意高,得民心、亲民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借助这样的方式,融入现代家庭教育中。家训家风以源源不断的“微”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向善向上。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